观点交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2-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大学定位需国家意志与学校传统结合

  实现高校科学定位的目的是使整个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与多样化的社会需求相匹配,因此,高校定位需要国家意志和学校传统相结合,分类应有利于促进学校在自身“市场份额”内的内涵发展。首先,在建设思路上要从一流的学校转向一流的体系。我国前一段走的是分层办学的路子,这一发展模式与行政主导的资源配置方式的结合,使得各高校“拔高、趋同”倾向不可抑止。笔者认为,也不能把板子完全打在学校身上,因为“更上一层楼”是每一个组织和个人正常的发展取向。应该反思我们的政策导向。政府应制订高等学校发展的全国性总体规划和地区性定位规划,以此作为新形势下改善和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职能的重要推进措施。

  下一步,高等教育建设的重点应由一流的学校转向一流的体系,以体系与社会的匹配性及体系内每所学校的卓越发展为衡量标准。其次,在路径选择上要紧紧抓住不同高校的“使命”要求。笔者曾按“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学院”的层次结构和“学科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构建了高等学校的二维分类模型,但要进一步实现操作实施,还需加入使命的维度。即结合高等教育“两级管理”的体制模式,考虑高等学校的层次、类型,按使命,面向构建“国际性大学、国家的大学和地方性高校”可操作性分类推进方案。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 马陆亭)

  既不妄自菲薄又不好高骛远

  目前,关于高校科学定位有3个问题值得注意:其一,本科包括综合性大学争办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这是一个悖论,一些大学一方面喊出建设一流大学的口号,另一方面又自甘降低身份与高职院校争抢原本就紧张的生源,更严重的是一些研究型大学目光向下,该努力于一流大学的建设而没有努力于一流大学的作为。其二,热衷于学校更名和放弃办学属性。类似于高职升学院、学院升大学的现象虽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但高校不安于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属性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热衷于学校称谓的改变,表面看是校名之争,背后却是缺乏办学自信和不安于现有办学属性、办学层次的问题。其三,学科样样争先不甘居后。大学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即便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其学术追求也要有侧重。

  基于国家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我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更应当有为国分忧的大局意识,既要竞争,更要开展富有成效的学科发展、科学研究的分工合作。总之,不同办学属性和层次的大学应当有一个根据自己的历史条件、现实基础和当地需要而确定的发展定位,既不妄自菲薄,更不好高骛远,并且在这个定位的基础上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

  (江西师范大学校长 眭依凡)

  大学定位要防趋高更要防趋同

  谈及大学定位存在的问题,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趋高,一种是趋同。与趋高相比,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大学定位千校一面的趋同现象更值得深思。造成大学定位趋同的原因很多,现有高校分层与分类理论的不成熟和不完善给大学定位带来误导,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为在实践中比较容易操作,分层与分类理论一直以来被各大学奉为定位的至宝,要定位先归类,看看自己学校属于哪个层次、哪一类,这样,同层次或同类别的大学定位想不趋同也难。

  其实,分层是与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合理的分层有助于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进行高效率的管理;分类是为评估服务的,是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所使用的主要方法。但现实是,我国的大学离开了分层与分类就不知道如何给自己的学校定位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大学的遗憾。当然,我们不是说分层与分类的理论研究不重要,只是说它对于大学定位的核心价值取向(主动提高大学核心竞争力与实施战略管理)来说不是最重要的。笔者认为,大学定位就是找准自己的教育产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文化效应等)在社会中的位置。在某一阶段学校可以优化组合自己的优势资源,推出最优的教育产品,而不用去太在意分层与分类及其与之相联系的排名、评估等。总之,教育资源国家给,定位事情自己做。

  (中国矿业大学高教所 张阳)

  建构高等教育公共财政制度

  大学定位就是要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自身的条件,找准自己的位置。因此,科学定位、各安其位对解决当前困扰大学发展的问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一是结合大学的办学实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当前是我国大学发展方式的转变期、发展思路的调整期、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提高质量的机遇期。大学应开展全校性的调查研究,确定大学发展方向,形成共识,凝聚人心。二是以特色为前提,以需求为导向,打造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从大学的学术传统、大学文化和已有学科实力出发,对大学在国家和地方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充分的评估,以需求为前提,打造特色学科,发展品牌专业。三是同中求异,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大学应由过去的盲目趋同转变为理性分工,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形成彼此错落有致、差异性、多样化的办学格局。四是建立高等教育分类系统,建构高等教育公共财政制度。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分类系统,当前财政部仅根据“985工程”和“211工程”等粗略的分类对部分高校进行拨款,这不但直接影响了教育的公平和效率,而且直接刺激了大学的趋同升格之风。只有建立科学的高等学校分类系统,以此作为资源分配的依据,才能建立有效的高等教育财政制度,推动大学的科学定位。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 周光礼)

  ■文字整理 本报记者 郑骊君

上一篇:我有提议     下一篇:保护好培育好孩子的创新活力